Hand-made cards

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

聖經研討會─ 從家庭角度看士師記 (上)

講座:上帝子民一家親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講員:曾思瀚博士
日期:29.05.11
  
  此文章記載了當天曾博士部份的內容。但因是小弟邊聽邊抄的,所以整體結構未必完整及系統化,只能以順序的方式由頭交代一次。內文中有混亂之處,也不涉及曾博士的內容結構。

以家庭角度看《士師記》

  曾博士認為《士師記》是以色列人被擄回歸後之創作。而內容是由不同的小事件組合而成。《士師記》不應以英雄式的敘事方式去解讀,因這會忽略了其歷史背景;而以家庭身份的方式去看,則讀到以色列當時的處境;從他們各人在家中的關係,也可看到他們與神的關係。曾博士提醒聽眾,《士師記》作者強調的對那些回歸的以色列,歷史告誡他們的失敗,正正是他們的「成功」!
  
  《士師記》的結構可成為:引言 (一至三章)、內文 (四至十七章) 及結尾 (十八至廿一章)
  由《士師記》第一章開始,已經隱喻了所有以色列民、所有支派都是一家人。首先,第一章出現的名字─ 猶大和西緬,並不是指兩個人,而是十二支派中的兩個大支派。他們要聯手對付迦南人。從19節看到,雖然耶和華與以色列人同在一起打杖,但結果是,他們不能趕走當地的居民,原因是他們未盡上當盡的本份,如全族人合一。這引申出來的是即使神與人同在,但神並不令所有事情都得到正面的結果。

  作者在33節中提到,以色列人沒有趕走示麥和亞納的居民,這讓以色列對其信仰造成極壞的影響。原因是示麥和亞納是假神的名稱。他們讓假神留下 (拜祭假神的地方也不拆毀),最後連他們的後代也敬拜假神。

  接著在第二章開頭,作者記載了約書亞的事蹟,作用是以他來對比士師們。我們看到有關約書亞的盡是正面的事,而士師們的卻多是負面的事。

  跳到第四章,出現了女士師─ 底波拉。作者提到她是拉比多的妻子,但又不多提拉比多這人,為什麼呢?原因是要突出底波拉的身份─ 婦人和妻子。妻子理應有當盡的本份,但她卻去治理以色列,帶兵應戰。作者簡易地交代這家庭出現了問題。接著的第五章中記載了一首歌,這歌被不停的傳頌,直到回歸的時代。而歌曲的創作有文學的成份,故不一定是史實。

  來到第六章,出現了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─ 基甸。究竟基甸是一個有信心、偉大的士師?還是一條蟲?從第28節中提到拆偶像,這偶像正正說明了以色列人的罪惡,信仰已敗壞了。那麼,以色列民怎樣去復興呢?先由家庭開始說起。經文提到基甸是個勇士。曾博士特別提到原來基甸的「勇」是由於他慣於打架 (16),即是「粗人」一個。由此可見,他家庭給他的教育並不高。由這樣的人去帶領以色列,跟隨的人又會是一群怎樣的人呢?

  人們常說基甸對神有信心。沒錯,他是有信心,問題是,信心是大還是小呢?從他要多番向神引證看到,他的信心也不外如是。到他要去帶兵打杖,神對他不斷的開玩笑。要他帶兵,但卻不斷減少軍隊的數目。其中第七章描述的飲水事件,我們一般把「用手捧到嘴邊舔水(6) 解讀為這些人有夠警覺性,所要神要揀選他們。但看真一點,神一開始就減人數,真的是揀選精英嗎?要攻打管治他們七年的米甸人,這精英就夠了嗎?意思是,神要成就大事,並不是看人的才幹,而是在於神自己。這三百人,其實只是當中的一小眾,於是神就用一小眾去應戰。於是,飲水的目的只是揀選小眾的人!

  在第13節中,有同伴發了夢,夢到他們會勝出戰爭。「我作了一個夢,夢見一個大麥餅滾入米甸營中,到了帳幕,把帳幕撞倒,帳幕就翻轉朝上了」中的大麥餅就是指基甸。什麼是大麥餅?它其實只是「大麥」的,並不是「大」的麥餅。這樣一塊貧窮人的食物 (基甸的家庭) 就能打勝杖。意思就是焦點是在神自己,而不是人。

到了第八章,描寫由集中於耶和華的作為轉到集中基甸的事蹟,原來是要帶出這領袖及全以色列民的墮落。從24節及27節中看到基甸的貪念、「講多錯多」及自大 (27節的「以弗得」是為了顯出他作為領導的派頭)。後來在30節提到他有70個兒子,原因是他有「很多妻子」。再一次,由於敬拜假神 (繁殖、生殖) 而引申出來的性行為,是以色列民離開耶和華的舉動。這也是基甸失敗的例子 (再一次留意他的出身)。而其中一個兒子─ 亞比米勒,殺死了基甸其他的兒子,造成了一摏家庭大悲劇。這又是一家庭事件。

待續…

Words for fun
鐵車 (1:19):馬車,當時戰爭最強勁的武器/ 工具。
伯‧示麥和伯‧亞納 (1:33):「伯」是房屋 (house),而示麥就是太陽 (the Sun) 的名稱。
非利士人 (3:3及其他):擁有希臘血統的人。
女子 (5:30):原指女性的陰部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