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and-made cards

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

榮~~~耀, Glo~~~ria

聖誕節當然會唱很多聖誕歌。今天崇拜中也唱了一些。不過,唱歌途中,發現有些歌詞不對勁,結果,我沒有唱那一段。

今天唱的其中一首就是《天使歌唱》(“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”)(參圖,只列副歌)。此曲由Edward S. Barnes 1937年改編成今天的聖詩。其實,這歌的中文歌詞有不同的譯法。想說的是副歌 (refrain) 部份。Gloria in excelsis Deo是拉丁文,意思就是榮耀 (Gloria) 歸與 (in excelsis) (Deo)。中文歌詞直譯的用意是顯而易見。用中文翻譯外文是一件很煩的事,尤其是在聖詩學的框架內。

大部份傳統聖詩都有「樂律」(meter) 這規律。簡單而言,一樂句有多個音節 (syllable) ,如《奇異恩典》(Amazing Grace) 的第1句:Amazing grace, how sweet the sound 就共有8個音節 (a-maz-ing 就已經是3);第2句:that save a wretch like me 就有6個音節;第3句:I once was lost but now am found 就有8個音節;而第4句:was blind, but now I see 就有6個音節。所以,整首歌的樂律就是 6.8.6.8. 了。

《天使歌唱》樂律是7.7.7.7. with refrain,意即四句7個音節的樂句後加上副歌。而副歌就是Gloria in excelsis Deo。特別的是副歌。有時候,一個音節唱2個音,但是這副歌卻出現唱到「斷氣」的情況,為什麼呢?大家應注意到,Gloria Glo 一唱就唱了16個音!這就是音樂上的 melisma,它的意思是指一個音節會唱多個不同的音符 (notes)

其實它最早出現於貴格利聖詠 (Gregorian chant) 裏面,之後就出現於不同的作品,如韓德爾 (Handel) 的神曲《彌賽亞》(Messiah) 中的 “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”。當中的 “born” 一唱就要唱50多個音符!

說回來,要保留詩歌格式、特色時,翻譯就要留意音節的問題。中文字的一字一音節。問題是,很多作翻譯的人一是不清楚這些規律,又或是為了填好中文歌詞而犧牲了規律。當沒有人教導,又沒有人提出問題 (或反對),久而久之,就會出現任何音符都可以填上歌詞。看看我列舉的中文歌詞例子,當中其實只有第三節是根據樂律而寫的,第二節就改動了少許,最主要是「榮耀」放不下3個音符。第四節就把所有音符都填上歌詞。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這會容易唱一點,不用一口氣唱完整句。但這是技巧問題,不是籍口吧。其實,當我嘗試唱的時候,我是覺得很歌詞很緊迫,原因是節奏 (是節奏,不是速度!) 加快了。因此,我還是覺得第三節是較合適的。其實,《生命聖詩》就改為「榮耀祂」。至於歌詞音韻問題,可以是原因,但不是主因吧。
 
 如果知道了樂律後,仍覺得歌詞的意思及較易上口這兩個因素較重要,而不根據原來歌曲的方式翻譯,這也不是沒有理由,始終一來那些是舶來品,二來就是在歌詞的意義比一切大的原則下,改動是少不免。

但在這情況下,我還是喜歡依本子辦事。

附:第二節取自《校園詩歌》、第三節取自《普天頌讚》(新修訂版)、第四節取自《團契遊樂園I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