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and-made cards

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

誰比誰比誰更「值得」幫助?--魔鬼在笑了

  近期攪得熱烘烘的 love ideas love hk 計劃,很像把人的熱心蒸發出來。等等,平時沒有嗎?
  
  身邊有不同的朋友都非常落力地介紹各自的 project 能幫那些人,能替他們做什麼什麼,希望聽者能一盡綿力,無論是綱上一  click,或打一個電話,只是一個電話罷了,總之投票就是啦。是的,我並沒有打出投票。如果沒有投票就是沒有愛心的話,好啦,我認我沒有愛心吧。更根本沒資格去評論別人。

  我只想把想法分享一下。首先,如果我只得一票,我應該投給那個單位?或者,我可以重複的去投票時,我會去投那個/ 那些單位?問題是,有沒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值得幫助?那些大機構希望幫助的人,還是「豆泥」機構希望幫助的人?無論是鋤強扶弱抑或壯大聲勢 (還是虛張?),我覺得這已經把人分了等級。至少,我沒有看到耶穌說那個寡婦比那個小子更值得去愛。有人可能眼紅在耶穌釘十架旁的那人,因為即使他窮一生去做盡壞事,但最後他仍選上那上好的福分。口口聲聲說人人平等的朋友,你真的這樣想,你真的這樣做嗎?

  或許是我的同情心跟憐憫之心走了。第二,是否不論用什麼方式,總之能幫助人就行?總有人說,幫得多少就幫多少,那管金錢從哪裡來。機構要人捐錢是很困難的!我知道。但有沒有機構會因此活動而突然地去成立一些單位?令那本來更需要幫助的人更沒有機會?這裏我想說的是手法。不論是爭取票源的手法  (包括打擊對手的方法),還是說服自己的方法,有沒有令人的良心不安?這是什麼意識形態?

  第三是回應與後果。大家想像到別人別人叫你去投票時你的回應帶來什麼後果?如果你不好意思推卻,彷彿你便進了「圈套」;但如果你當場拒絕,彼此的關係又會不會沒有動搖?抑或, hea 住對方說「好」,之後不了了之或真的再考慮?想到此時,我又不得不讚那些不用會面的方式,省卻了不少麻煩。要說這麼多的 possibilities,你說,是否「攞呢煩」?


第四是那些員工,他們在公餘時間還要不停的拉票 ( ot 錢嗎?),如不停的 sms 別人 (有關單位會出公數嗎?) 或洗別人的板 (maybe too extreme)。甘心樂意就算了吧,不樂意者,是被分化了嗎?分化的,又豈只單位內的人!
  
  這究竟是什麼道理?主人把一筆可觀的金錢放在各僕人眼前,任由各人用盡方法去搶,只是要能把金錢去做善事。於是,只要你有能力搶就可以得到。這不是人性大考驗嗎?你還和主人玩?主人平時已「賺到盡」,只是拿一點點出來給你們玩,主人既令名聲傳到其他主人耳中之餘,又能令僕人相信主人及他在做善事!其實做善事又何須巧立名目?難道就不可以結僕人一點點?不用冠冕堂皇,只要平平實實、實實在在的拿出勇氣和錢來有需要的人便行 (或許根本不可能) 。是誰被弄於股掌之中?是誰被利用

  沒錯,這活動的確提高了大家對一些需要幫助的人的關注。以後,我也會多幫助某些單位。但是,功過相抵嗎?我又為什麼把朋友間的關係來冒險?我要反對的,不是幫助人這概念、活動和意義,而是「幫助」活動背後那一串串的事情。給小子一杯涼水的確是討主的喜悅,但如果這杯水,卻令一些你看不見的人活不了,你還會去「討主喜悅」嗎?

  好憐憫,大家都積極地在進行中 (或被利用中);但,我們是在行公義嗎?缺少了其中一樣,你還算是與神同行?

  你看,魔鬼在笑了!

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

聖經研討會─ 從家庭角度看士師記 (下)

續…

  第十一章出現的士師,耶弗他,是個妓女的兒子。換句話說就是一名私生子。為什麼作者要特別提出他的身世?就是要突顯以色列人的不義、行的惡事。就又是以家庭作出發點。雖然耶弗他早年被他的兄弟趕離家,但卻被召回作領袖。為什麼基列的眾長老作出如此的要求?原因是他們找不到領袖。他們忽略了耶和華才是他的領袖!這顯出在他們心中,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東西,而不是耶和華。在一個如此風氣的社會,我們不難想像耶弗他的生命是怎麼的一回事。到了第29節,作者先描寫耶和華的靈臨到耶弗他身上,但在30節卻描寫他向耶和華許願。這顯出了耶弗他對耶和華的認識是一知半解的;既然耶和華已與他同在,根本就不需要許願。當然,耶和華並不喜歡耶弗他的做法,但祂仍拯救以色列民。而耶弗他的無知,結果令他的家庭受到了懲罰,就是他女兒的死亡。而在十二章裏面,耶弗他對自己種族的態度,以致他對其他種族的行動,就是阻礙了以色列家的合一。從此,我們可再次看到士師的不濟,以及以色列人信仰的墮落。

  在了第十三到十六章,就出現了應該是最多人認識的士師─ 參孫。在此先要說說此書的結構。在第十五章的結尾就這樣描寫「在非利士人統治的日子,參孫治理以色列人二十年」,這是一般完結一士師記載的句法,但在此之後,卻再出現參孫的故事。因此,曾博士提出第十六章是一個附加的章節,並不是同一人所寫成的,而內容亦有不同─ 以參孫和女人的性關係為主題。所以,參孫的記載是有兩個總結。

  回到十三章,看看參孫的身世。他的無名婦人的兒子。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?參孫的父母認不出神的使者。而參孫的父親瑪挪亞,對信仰的了解是糊裡糊塗;那麼參孫的母親相比下很像好得多,但她卻給兒子一個名字─ 參孫,意思是小太陽。那有什麼特別呢?想想一章33節提及的示麥吧。原來參孫名字的意思是對假神 (迦南偶像) 的認同!

  參孫又是一個怎樣的人?十四章1-4節描寫他想娶妻,於是,他「看」女子,直到合眼緣。參孫是一個聰明的人 (10-19),但很可惜,他並不受以色列人的歡迎 (十五章9-13)。整章對參孫的描寫,都沒有特別提到參孫的罪,與第十六章的風格迥異。參孫的身平不詳述了,但要留意參孫死後,作者又再強調他的家庭。雖然參孫希望能組織自己家庭,但最後他沒有結婚,也沒有兒女。但他的家人卻好好的替他埋葬 (31)

  第十七至十八章,又是圍繞家庭的故事。米迦這個人既有神廟,又造偶像,但又立他兒子作祭司,可說是名副其實的「神棍」一名!之後出現的「但」支派,應在十一支派分裂前已出現。而這班人亦繼續製造分裂。

  到第十九至二十一章則描寫一個利未人和他的妾的事 (又是另一家庭的事),更甚是族與族的戰爭。利未人原是耶和華分別出來為聖潔的人,但此處卻提到他的妾,是何其諷刺!而在二十章5節這人所說的,其實是謊話。他的妾之死,究竟是被姦殺?還是被這利未人斬死?妾被姦是事實,但這利未人的所作所為卻不是義人所為。由此事所引發的就是內戰。而由一婦人被姦的結果為衍生的就是一群婦人被姦 (廿一章10-23)。其中的原因是打杖差點成為滅族─「今日以色列中缺少了一個支派 (3)

  最後,作者以「在那些日子,以色列中沒有王,各人都行自己看為對的事(25) 為此書的結語,再次呼應了約書亞的「正」與士師及以色列民的「惡」。


總結:《士師記》多次帶出在什麼環境造就怎麼樣的領袖,也造成了怎樣的民眾。這是個不停的循環。作者以不同的人物去諷刺以色列的社會。而作者亦不斷帶出士師與其家庭關係、家庭與整個社會的互動關係。這些都是閱讀《士師記》時不應忽略的要點。

後記:以家庭作切入點去了解士師記,對我來說,是一個很特別的看法。不論這觀點有多少解經家或神學人認同或否定,起碼我覺得這是個合理的解釋,亦有一個對士師們更全面的看法,及他們所作所為的來龍去脈。為了好好的打這兩篇文章,我從頭看一次《士師記》。的確,以往聽到的士師故事,相比之下便簡單得多了 (我不敢說是膚淺,但…)。不過,現在所知的只是一個引子,要再進一步了解當中分析的脈絡、進路,我相信要購買曾博士的《士師記的刻劃研究─ 領袖、女性與家庭故事》。(有人捐贈就更好!)
  其實我很怕那些只提士師有多好、或有多壞,簡簡單單二分的論述,因我覺得解經或聖經教導從來都不是如此把所有事情二分就行,信仰生活就更多如此。當我日後有機會以士師的故事作為教主日學的材料時,必定更小心的審視資料,好好了解及解釋經文的意思。最後再一次多謝曾博士。

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

聖經研討會─ 從家庭角度看士師記 (上)

講座:上帝子民一家親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講員:曾思瀚博士
日期:29.05.11
  
  此文章記載了當天曾博士部份的內容。但因是小弟邊聽邊抄的,所以整體結構未必完整及系統化,只能以順序的方式由頭交代一次。內文中有混亂之處,也不涉及曾博士的內容結構。

以家庭角度看《士師記》

  曾博士認為《士師記》是以色列人被擄回歸後之創作。而內容是由不同的小事件組合而成。《士師記》不應以英雄式的敘事方式去解讀,因這會忽略了其歷史背景;而以家庭身份的方式去看,則讀到以色列當時的處境;從他們各人在家中的關係,也可看到他們與神的關係。曾博士提醒聽眾,《士師記》作者強調的對那些回歸的以色列,歷史告誡他們的失敗,正正是他們的「成功」!
  
  《士師記》的結構可成為:引言 (一至三章)、內文 (四至十七章) 及結尾 (十八至廿一章)
  由《士師記》第一章開始,已經隱喻了所有以色列民、所有支派都是一家人。首先,第一章出現的名字─ 猶大和西緬,並不是指兩個人,而是十二支派中的兩個大支派。他們要聯手對付迦南人。從19節看到,雖然耶和華與以色列人同在一起打杖,但結果是,他們不能趕走當地的居民,原因是他們未盡上當盡的本份,如全族人合一。這引申出來的是即使神與人同在,但神並不令所有事情都得到正面的結果。

  作者在33節中提到,以色列人沒有趕走示麥和亞納的居民,這讓以色列對其信仰造成極壞的影響。原因是示麥和亞納是假神的名稱。他們讓假神留下 (拜祭假神的地方也不拆毀),最後連他們的後代也敬拜假神。

  接著在第二章開頭,作者記載了約書亞的事蹟,作用是以他來對比士師們。我們看到有關約書亞的盡是正面的事,而士師們的卻多是負面的事。

  跳到第四章,出現了女士師─ 底波拉。作者提到她是拉比多的妻子,但又不多提拉比多這人,為什麼呢?原因是要突出底波拉的身份─ 婦人和妻子。妻子理應有當盡的本份,但她卻去治理以色列,帶兵應戰。作者簡易地交代這家庭出現了問題。接著的第五章中記載了一首歌,這歌被不停的傳頌,直到回歸的時代。而歌曲的創作有文學的成份,故不一定是史實。

  來到第六章,出現了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─ 基甸。究竟基甸是一個有信心、偉大的士師?還是一條蟲?從第28節中提到拆偶像,這偶像正正說明了以色列人的罪惡,信仰已敗壞了。那麼,以色列民怎樣去復興呢?先由家庭開始說起。經文提到基甸是個勇士。曾博士特別提到原來基甸的「勇」是由於他慣於打架 (16),即是「粗人」一個。由此可見,他家庭給他的教育並不高。由這樣的人去帶領以色列,跟隨的人又會是一群怎樣的人呢?

  人們常說基甸對神有信心。沒錯,他是有信心,問題是,信心是大還是小呢?從他要多番向神引證看到,他的信心也不外如是。到他要去帶兵打杖,神對他不斷的開玩笑。要他帶兵,但卻不斷減少軍隊的數目。其中第七章描述的飲水事件,我們一般把「用手捧到嘴邊舔水(6) 解讀為這些人有夠警覺性,所要神要揀選他們。但看真一點,神一開始就減人數,真的是揀選精英嗎?要攻打管治他們七年的米甸人,這精英就夠了嗎?意思是,神要成就大事,並不是看人的才幹,而是在於神自己。這三百人,其實只是當中的一小眾,於是神就用一小眾去應戰。於是,飲水的目的只是揀選小眾的人!

  在第13節中,有同伴發了夢,夢到他們會勝出戰爭。「我作了一個夢,夢見一個大麥餅滾入米甸營中,到了帳幕,把帳幕撞倒,帳幕就翻轉朝上了」中的大麥餅就是指基甸。什麼是大麥餅?它其實只是「大麥」的,並不是「大」的麥餅。這樣一塊貧窮人的食物 (基甸的家庭) 就能打勝杖。意思就是焦點是在神自己,而不是人。

到了第八章,描寫由集中於耶和華的作為轉到集中基甸的事蹟,原來是要帶出這領袖及全以色列民的墮落。從24節及27節中看到基甸的貪念、「講多錯多」及自大 (27節的「以弗得」是為了顯出他作為領導的派頭)。後來在30節提到他有70個兒子,原因是他有「很多妻子」。再一次,由於敬拜假神 (繁殖、生殖) 而引申出來的性行為,是以色列民離開耶和華的舉動。這也是基甸失敗的例子 (再一次留意他的出身)。而其中一個兒子─ 亞比米勒,殺死了基甸其他的兒子,造成了一摏家庭大悲劇。這又是一家庭事件。

待續…

Words for fun
鐵車 (1:19):馬車,當時戰爭最強勁的武器/ 工具。
伯‧示麥和伯‧亞納 (1:33):「伯」是房屋 (house),而示麥就是太陽 (the Sun) 的名稱。
非利士人 (3:3及其他):擁有希臘血統的人。
女子 (5:30):原指女性的陰部。

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

與神同行─ 以諾

經文:希11
(29.05.11 青崇分享)

  先問大家,你們記得多少個在聖經中描寫為很有信心的人呢?為什麼聖經要強調這些人呢?
  
  今天分享的人物就是一個在聖經提及次數很少,但又很像很有地位的人─ 以諾,一個與神同行的人。與神同行是什麼意思?是否指與神肩並肩的走來走去?先看看有關他的部份經文。

創世記 5 : 18-1921-24

雅列活到一百六十二歲,生了以諾。雅列生以諾之後,又活了八百年,並且生兒育女以諾活到六十五歲,生了瑪土撒拉。以諾生瑪土撒拉之後,與神同行三百年,並且生兒育女。以諾共活了三百六十五年。以諾與神同行,神把他接去,他就不在了
歷代志上 1 : 3
以諾,瑪土撒拉,拉麥, 是瑪土撒拉的兒子,瑪土撒拉是以諾的兒子,以諾是雅列的兒子,雅列是瑪勒列的兒子,瑪勒列是該南的兒子,該南是以挪士的兒子, 瑪土撒拉
路加福音 3:37
(耶穌家譜)
希伯來書 11 : 5
因着信,以諾被接去,得以不見死,人也找不着他,因為神已經把他接去了;只是他被接去以前,已討得神的喜悅而蒙讚許。
猶大書 1 : 14-15
亞當的七世孫以諾曾預言這些人說:「看哪,主帶着他的千萬聖者來臨要審判眾人,證實一切不敬虔的人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,又證實不敬虔的罪人所說頂撞他的剛愎的話。」

注意:創世記 4 : 17-18中出現的以諾乃另一人。
  
  究竟以諾這人是個怎樣的人?首先,看看他的身份、他的家族─ 亞當的第七代 (參《猶大書》114-15)。從這些經文看到,大部份有關以諾的描述都是他的身份。在這六段經文之中,竟有四段提及他的身份。而其餘的兩段,就輕輕地描述他的作為。究竟他做了什麼,或為什麼他被神揀選,令他能與神同行 (5: 24)
讓我們先看《希伯來書》中的以諾。這個被稱為與神同行的人,在這段經文裏,作者形容他為有信心的人。為什麼《希伯來書》的作者會突然提起這個人物呢?讓我們看看整段經文。

《希伯來書》(和合本修訂版)
10 : 39  我們卻不是退縮以致沉淪的那等人,而是有信心以致得生命的人
11 : 1       信就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 (根基、實質),對未見之事有確據
11 : 2       古人因着這信獲得了讚許
11 : 3       因着信,我們知道這宇宙是藉神的話造成的。這樣,看得見的是從看不見的造出來的。
11 : 4       因着信,亞伯獻祭給神比該隱所獻的更美,因此獲得了讚許義人,神親自悅納了他的禮物。他雖
然死了,卻因這信仍舊在說話。
11 : 5       因着,以諾被接去,得以不見死,人也找不着他,因為神已經把他接去了;只是他被接去以前,
已討得神的喜悅而蒙讚許
11 : 6       沒有信,就不能討神的喜悅,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,並且信他會賞賜尋求他的人。
11 : 13     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,並沒有得着所應許的,卻從遠處觀望,且歡喜迎接。他們承認自己在地
上是客旅,是寄居的。
11 : 14     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尋找一個家鄉。
11 : 15     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,還有回去的機會。
11 : 16     其實他們所羨慕的是一個更美的,就是在天上的家鄉。所以,神並不因他們稱他為神 (或求告神)
覺得羞恥,因為他已經為他們預備了一座城。
11 : 39     這些人都是因信獲得了讚許,卻仍未得着所應許的,
11 : 40     因為神給我們預備了更美好的事,若沒有我們,他們就不能達到完全。
12 : 1       所以,既然我們有這許多見證人如同雲彩圍繞着我們,就該卸下各樣重擔和緊緊纏累的罪,以堅忍
的心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
12 : 2       仰望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耶穌,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,輕看羞辱,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,如今
已坐在神寶座的右邊。
12 : 3       你們要仔細想想這位忍受了罪人如此頂撞的耶穌,你們就不致心灰意懶了。
  
  從經文中,我們看到以諾因著信心,而產生兩個結果:第一,他被神接去,不用經歷死亡;第二,得到神的喜悅而得到讚許。我們在《創世記》中知道他與神同行,再加上這段經文,可以想像到他與神同行的時間,是得著神的喜悅。與神同行,注意,是他繼續生兒育女 (包括他的孫─ 挪亞),意思是他仍然和家人一起相處,並不是獨個兒去孤島、沙漠或其他地方隱居。因此,他生活的環境與一般人生活的環境應該是一樣;但在這樣的生活中與神有非常親密的關係

  從我們的聖經中,只找到一句是以諾說的話。我相信在聖經以外的文本,都會有一些有關以諾的資料 (如《以諾一書》),而這些資料應該是不同世代的人口述流傳下來。資料文本包括了以諾看到不同的異象和啟示。再看看《猶大書》的描述,我們發現他不只是關注今生的事,而更是看見末來的景象。他相信彌賽亞會再來臨,新的天地也會出現。因此,我們看到以諾的信心,是建基於神,對未來天國來臨的確定和把握。亦因為他的信心是建基於神,所以他得到神的喜悅。

  除此以外,從《猶大書》經文中的看到以諾得神的喜悅的另一提示就是敬虔。不敬的人會受審判後,就會受到懲罰。因此,我們相信以諾的一生是過著敬的生活。什麼是敬的生活?各位在上兩、三季聽到的「屬靈全副軍裝」和「聖靈果子」都認識不少,故不在此詳述了。

  回到信心這美德。人往往對不確定、未知、不能掌握的事情恐懼,於是信心這個詞語對很多人來說就像恐龍一樣,是/ 已不存在的。在《希伯來書》中所說的信心,就是對「天上的家鄉」的信。這「天上的家鄉」是指我們死後所到的地方,在其他經文我們知道在這地方,我們有永遠的生命,能與主相聚,沒痛苦、又沒有眼淚,是基督徒所期盼的。但,為什麼作者要特別提出這應許?

  原來作者特別勉勵在困境的信徒。他們受到反對者日益增加的壓力,面臨放棄原有信仰的危險。所以,作者為要堅定他們的信心,並引述舊約聖經中一些著名人物的信心榜樣,要求讀者守信到底,仰望耶穌,忍受各種可能臨到他們身上的災難和迫害 (參《和合本修訂版》的介紹)

  各位青少年朋友及導師們,我們在不同年紀會遇到不同的挑戰、困難、壓力。例如在學的會面對成績的問題。成績好及差都各有困難,除非是不在乎吧。但縱然如此,也會受到師長、家長的微言、甚至是惡言。有些人會經常受到感情的困擾吧。對感情異常投入的人,往往容易受其所牽動、影響,嚴重者可能影響到日常正常生活甚至是出現不同的情緒病。有些則因金錢而煩惱─ 無論是因富有而想買不同的東西、又或者是窮困到沒有金錢可用,金錢,或從金錢而建立的各樣,如科技用品、衣著風格等,成為人追趕的東西。另外,在成長過程中,又有些人不明白、不知道自己的身份,想找出一個是或者屬於「自己」的自己;有些則不了解自己能做什麼和應做什麼。身份、自我尋索等都成為某些人的煩惱。

  出身到社會工作的人,煩惱、壓力就更加多。上司、同事、下屬等等關係的角力;對家庭不同程度的負擔;進修又可能成另一壓力源頭;縱使我們不認同,但香港這超高度資本、物質的社會所扭曲的價值觀中,很容易令人迷失 (更糟的是有些基督徒群體沉迷在其中!又或一些是懵然不知!!!)。不接受的基督徒便很像成為異類,成為被欺壓的一群。怎麼辦?

  作為基督徒,我們不是把這些煩惱、困難完全 delete,壓根兒就是不可能,故不用麻醉自己信耶穌就沒有煩惱,起碼,我是不相信此等事。我們的問題是如何面對。所以,《希伯來書》作者的提醒對我們今時今日很像很有意思的。每個年代、每個環境、每個人都各有其困局,如德國神學家潘霍華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,堅守他的信仰,對抗其他「受污染」的神學家,對抗希特拉,以致他被監禁,最後更被處決。但在獄中,他仍為信仰而寫信給不同的人,經修訂後就是現在能在書局中找到的《獄中書簡》(Letters & Papers from Prison)。很偉大吧!這篇信息都給我們的挑戰及提醒,就是信心─ 面對困難、挑戰的態度,從而過一個與神同行的生活。

  聖經提醒我們在生活要有信心,信心是建基於神,是對於將來有一個盼望。路仍舊要行,但我們因為信,再加上敬虔的生活,就能像今天的主角─ 以諾,在生活環境中與神同行,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得神的喜悅。

最後讓我們再讀一次《希伯來書》12:1-3 以作總結和勉勵。




參考資料:
http://www.o-bible.com/b5/
http://rcuv.hkbs.org.hk/bible_list.php
http://www.heaven.net.nz/writings/enoch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