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and-made cards

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

「基督徒看潮流」講座後的反思


聽完星期四晚上的專題講座「基督徒看潮流」後,我有一些感想,因而回應一下,故在此和大家分享。
「潮流」是一個不易「講」的題目。定義得太闊或太窄便不好說了。我欣賞楊牧師對環境及文化的敏銳,列舉的例子也讓人有反思的空間。然而,用什麼角度去詮釋潮流?

定義
我先把潮流 (trend) 放在流行文化 (popular culture) 的圈中。原因是一個流行文化由不同的意思形態、價值取向、傳統、發展等等交織而成,而潮流只是其中一個部份。而流行文化是什麼?這沒有一個很一刀切式的定義,因為它隨著時間、群眾、環境等影響。但起碼,流行文就是影響著我們的生活,我們的一動、一靜,其實可能和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。從講座的字裡行間,我覺得潮流被看為大眾文化 (mass culture)。潮流一方面是大眾文化,另一方面又可以不是。舉例:近年男裝盛行穿 leggings,但這卻不是凡自認「潮男」的就成為信眾;再想想:3-D 電影、i-pad 2…意思是,不用把潮流看為大眾文化。潮流亦可以由高尚文化 (high culture) 或民族傳統 (folk) 等轉化過來而成的。而潮流來身就帶來了身份認同、為生活帶來方便、亦能滿足人之慾望等元素,不能一言而蔽之。總之,潮流是一個難以清楚界定的東西。
換個方向,我們可怎樣去了解潮流?從一個較闊的角度看,潮流就是共用或分享 (shared)一些實踐、生活資源等。如果把它看成 (as) 實踐、生活資源等,研究便容易一點了。而另一種看法就是它從實踐、生活資源而討論 (in terms of),這是個不帶前設價值標準的(抱歉暫未能詳盡解釋,這點有機會容後再談。)
從不同例子中看基督徒的一些行為或行動時,其實很容易找到負面的例子(還是看潮流都比較負面?),因而引申出基督徒要小心處理。我非常同意基督徒是要小心處理潮流。問題是,如何「小心」處理?在弟兄姐妹回應部份,有些提到傳統把基督徒與世界二分化。要不擁抱,就是抗拒。世俗二分可能怎也弄不清,但二分其實又不等於對著幹。不少神學家都提出不同的方案去處理文化與信仰的關係。現簡單介紹一下。

神學觀點
著名的神學家如尼布爾 (H. R. Niebuhr) 及田立克(P. Tillich) 都分別提出對世界的關懷。尼布爾提出的五種「基督與文化」(Christ and Culture) 的關係,分別是(1)基督對抗文化;(2)矛盾中的基督與文化;(3)轉變文化的基督;(4)文化之上的基督;及(5)文化中的基督。這五個立場於不同的基督教團體及派別都涉及。而田立克,認為神學是要為基督徒信仰對現化社會經驗的回應,宗教作為「終極關懷」(ultimate concern),因此他把基督徒的答案連繫(correlate)於生活的問題。

以實用性來說,亦有神學家從三個不同向度去討論找出潮流中的宗教作用,一是社會作用─ 如提供社會信念及價值觀;二是存在作用─ 如提供身份意同感;三是超越的作用─ 與神相遇的經驗。另外一些研究進路就是沿著宣教的方向進行。
現在從宏觀的層面拉到較微細的層面去研究。對於某一些潮流下的活動,有神學家提出另外的一些姿態,舉例,基督徒用什麼態度去看待電影?他們提出五個態度,分別是避免 (avoidance)、警惕/慎重 (caution)、對話 (dialogue)、挪用/採用 (appropriation) 以它作為材料、資源題材等,及聖神相遇 (divine encounter) 它作為一個途徑。當中會涉及倫理、理性、感性、甚至是美學的考慮,視乎不同的項目。

立場
因此,在看潮流及其現象之前,我們是否已有既定或前設 (a priori) 之立場?不同的對這方式會帶來截然不同的觀點與角度,是狹窄?自由?相對?放任?我覺得是各有不同立場亦不是問題,問題是所採用之立場是否知其所以然?我傾向採用平等對話的方式,聆聽了解後,再以我的立場去回應。因此,不同的社會行為或現象便有不同之解讀。

舉例,成年人常投訴青少年人經常打機。如果我們一早以自己的經驗、理解等作為預設立場,就會往往聽不到青少年人的聲音。其實我們亦沒有身處他們的年代,我們只把他們代入我們的年代。打機不只是娛樂,更是身份認同、價值、成就感、創意等等的混合品。有一個說法,就是青少年人是網絡的「原居民」,大部份成年人就是網絡「移民」。如果不了解就抨擊打機,是否不能全面呢?功用或做法是一個討論方向,但如何運用更值得人去思考。又或者如果雙方一早已在一個不對等或不公平的地方討論,就究竟是討論、討教還是討伐?開放性 (不是放任) 是很重要的價值觀。因此,我反對的是基督徒成為播音員─播「福音」的人員!

經文
當我們說我們活在這個世界,而文化是世界中不能視而不見的東西,在聖經有沒有提及信仰與世界的關係?我嘗試例舉:
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、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、純全可喜悅的旨意。─ 羅12:2
魔鬼又帶他(耶穌)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、與萬國的榮華、都指給他看對他說你若俯伏拜我、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─ 太4:8-9
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。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那一件我總不受他的轄制。─ 林前6:12
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。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林前10:23
相信還有一些經文,我肯定會錯過的。我想說的重點是,經文的解釋很在乎運用什麼釋經原則去演繹。例如是否單從文字上面解釋?從上文下理去了解?從歷史、處境去了解?還是從修辭、文法去理解?

回應部份
各人都有不同方向的提問及疑惑,我不是專家,不便提太多意見,但仍有一二值得探討。有弟兄提出倫理觀,改變一下問題是:基督徒的價值觀應否強加或應用在未信之人身上?不同的陣營有不同的回應,有些信徒群體更為這討論而分裂,甚至政治化;相信本堂都會有不同的聲音。應如何教導/ 討論出現於會眾的層面上?再進一步,生命與道德如何處理?從什麼角度入手?一般牧養還是不同神學的觀點?受眾會是普遍還是特殊的?(有緣再研究!)
另一意見提出就是基督徒應多從事(及討論)屬靈的事情。意謂要有好的屬靈生命,是否多讀經多禱告多靈修多看或買靈修書籍?我覺得這當然有幫助,但不要掉進只有的提升而忽略的提升的迷思。基督教(新教)很多時只把讀經禱告視為僅有的屬靈操練方式。人的不同感觀其實都可作為與神相遇的渠道。其實這是我們新教的缺失。但我所重視的是質與量這回事。

結語
此分享不是著看學術的成果,只是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知的一點點知識,拋磚引玉,因為我覺得在基督徒「三分天下」的生活方式:工作、家庭、教會,已很擠迫,未必有空間去研究多一點點。可能我令大家思緒混亂,甚至是「跌倒」的話,這不是我所預期的;但我認為一個/群有血有肉,成熟的基督徒,應更多留意身邊發生的事情,及作出適合個人或群體的回應。所以我不是要令大家改變看法,而是在看多一點點之外,再找出個人的看法罷了。教會是應一個和而不同,接受多元信仰程度的群體,開放性是重要的一環。沒有開放性,就沒有尊重。如果再有時間,定會再作深入的討論。


後記
1. 不知不覺,打了2700+字,就像一份短功課。其實我還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做,但我覺得這信仰分享比其他東西更值得,故無論如何,都先處理本文。多謝觀看。
2. 本來我想派給某些弟兄姐妹,不過…算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