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and-made cards

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

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?



Les Misérables 《孤星淚》的確令人感動。感動有原因的:1. 當然部份原因是這音樂劇版本──若不是 live,是沒有那種感情的流通 (或許它的美就在於不完美演繹的真實)2. 主要更是因為雨果的故事,將人類珍重的不同元素放在故事裏;3. 那些震撼的場面,都要導演的處理。但是,這版本是否一個 legend?我有點懷疑。但,它是值得你花費去看的。其實之前有電影版 (1998年拍攝,Liam NeesonClaire DanesGeoffrey RushUma Thurman 等主演)、動畫版、還有已成經典的音樂劇版本 (Alain Boublil  Claude-Michel Schönberg 創作)。今天版本的音樂就是musical 裏的音樂。

故事中不同的角色、歌曲、場景引發我的感想:

1. 神父──在開場不久就出現,到最後當主角Jean Valjean離世時再出現。故事中,他是第一個帶出愛就是體現上主存在的人。他就體諒人的人。首先,他對待一個衣衫襤褸的人像貴賓;之後,他知到罪案,但不判人的罪。你說他沒有行公義?此刻,憐憫比公義緊要。當然,作出此行動時,是無法預計對方會否改過。結果是不用計較的。他只是期望,期望對方會改過,而不是包庇。而他把珍貴的銀燭台也給主角拿走,不就是耶穌說的「連外衣也給他」和「跟他走兩里」(5:40-41)

看看今天有多少傳道、牧者、信徒會這樣?當所謂的低下人士進教會 (特別是中產或達官貴人為主那些),我們是否當他/她們如貴賓?我們眼中是否已有一個門檻、一條界限去評估什麼人是上主所喜悅的?或許恩惠是有的,是short term 還是 long term?又或許,教會的門是否打開讓人尋求幫助?只求上主憐憫我們。

2. Fantine──女主 () 角每次出場都很催淚!為女兒而作出的犧牲…… (說不下去了)

好人,不一定有好報,因為生活不純是因果報應。人的出生、際遇不是方程式,更不是因為你做好事,上主就報答你。舊約有些主題是這樣,但不是唯一的主題。可能華人大都相信天理循環,好人有好報,我仍覺這是可能,但不是簡單的因果吧。「多種的多收」(林後9:6) 並不是這樣理解吧。

3. Javert──這警官的確一生在追求公義。有錯嗎?錯在方向。相信人人都看出。

這角色的確很像法利賽人,一生在遵守、遵守、遵守,連自己為什麼生存也忘記了。打個比喻,安息日的目的是什麼?法利賽人攪亂了。警官也把公義攪亂了。很可憐。更可憐的是,今天教會也有很多這樣的人。他們有些的確是為公義─審判人的過犯─變成了「道德」奴。我不是說道德有錯,因為問題不在道德,而是怎樣的「道德」,誰訂下的「道德」。基督信仰是豐富的,卻被一些人簡化為道德標準。這世界不是二元,非此即彼的──有罪/無罪、信/不信、道德人/不道德人,不可能是這麼簡單的。或許,一個有德性的人,行出來就流露出德性。

4. 革命──當革命年青人說2種顏色,黑與紅,代表著不同的東西時,我腦中就出現了「紅黑紅紅黑,就係咁簡單…」(黃貫中的歌曲)。故事中的紅代表著血,也代表了盼望();而黑色就是黑夜。革命就是要負代價的,是漫長的,甚至有時只是死路一條。故事的路障,不單阻塞軍方的進攻,我覺得也是比喻著阻隔了人與人的關係。首先,是阻隔了一些不想參與的平民;第二是阻隔了害怕參與的人。這些離去的人,我想到了《十個救火的少年》(達明一派的歌曲)。內容不需多說了,總之是各有各難處吧。

在這個風雨飄搖的社會,經常上演不同的革命。無論是保護還是反對,發動革命的人,在這個冷冰冰的城市就像對牛彈琴,根本就沒有後援,就似故事中的革命份子。太多人不想上身了。冰冷是由於期望維穩?的確很難「豪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」,真的「願我可!」(陳奕迅的歌曲)。故事中的小孩Gavroche,讓我聯想到學民思潮。力量是微小,但效果卻不容忽視。敢於起來,才是值得尊敬 (就像Javert 把徽章文在Gavroche死去的身體上)

要改革的,當然是政策、政治,當官的,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?而社會的主流的價值觀、意識形態也需要改革。這個超級資本主義的城市,除了不同的利益、價值 (樓、學歷、股票、薪金…),還容得non-profit 的東西嗎?如果教會也只是服膺於社會的意識形態,教會還有什麼功用?可能仍有發動、持續革命的人,但是教會願意作其後援嗎?還是像Javert 般作無間道?愛是如何走動?希望不只是唱的時候 (讚美之泉歌曲)、或談情說愛時。

5. 男主角Jean Valjean?根本就是聖人!他其實是個悲劇。他固然「悔改」後行出愛,只是,他有沒有饒恕自己?如果沒有Javert 的追捕,他會怎樣對自己?罪,早已贖了,上主也贖了,只是人沒有放過他。

的確,那裏有愛,上主就在那裏。愛可以從不同的情中經歷,更可以從革命中體現。太浪漫?視乎你怎樣看了!但是,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?

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

媽媽,是這樣的。



(圖片是教會一眾好友為媽媽製作的記念短片的影像。)



 石美玲,生於1953419日,於2012118日安息上主懷中。她於家中排名第三。她在基督教家庭長大──在便以利會香港仔堂還未有會址之前,一班信徒就在其外公杜昌華的船上聚會、聽福音。年青時,由於普遍社會對於女性受教育的機會不多,故小學畢業後就沒有機會再讀書。畢業後,她曾於假髮廠工作;之後,更有機會到外國人家中作家庭助理,因而練好一門手藝,特別是西式食品,如薯餅、蘋果批等。1976322日,她與林桂明一起開展了一段新的生活。婚後不久,大小兒子相斷出世,她便將全副精神放在家庭上,用心照顧丈夫與兩個兒子外,亦不忘照顧父母。

自從父親去世後,加上家中兩兒子漸大,美玲就更加多的時間去照顧母親;同時,她亦悉心的照顧奶奶。她對家人的照顧可說是無微不至──差不多每天都為丈夫、兒子弄早餐及晚餐。縱然大兒子以諾婚後搬離南區,她仍間中煲涼茶結他,亦預留一點給一些教會的朋友。精於廚藝的,經常製作不同的甜品。她不單製作給家人,也製作給教會的姐妹弟兄。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十數姐妹弟兄聚在家中一同享用甜品,互相分享、談天說地。

教會生活方面,美玲積極參與事奉年齡還輕時,就加入了口琴隊,與一班姐妹弟兄用音樂去事奉;直到今天,相識數十載的他們仍維繫著深厚的感情。此外,她亦曾參與主日學的教導。現今教會的一群中堅分子,不少都是其主日學學生。美玲不是個「星期日信徒」,她會在家中和兒子們一起祈禱、讀經、分享等等。她亦經常參與義務工作──特別是視障人士福音中心(簡稱視福)。她參與視福的義工有七年之久。2004年,視福探訪便以利會,期間美玲被感動去服事視障人士。她於05928日正式參與義工行列。參與以來,縱然身體有少許不適,亦無阻她參與服務;因此,她與視障中心的視障信徒、工作人員及義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在進院的期間當天,她仍非常著緊視福的服事。

此外,由於她積極參與探訪活動,與教會的姐妹弟兄因而非常熟絡她亦經常參與短宣的服事,曾到達的地方包括韓國、台灣、大陸、澳門、泰北、金三角等等。短宣路上,她亦經常照顧同行年青的姐妹。她亦曾是堂會的常務委員。

但音樂事工始終是她最喜愛的事奉──她參加了詩班;她一直都參與詩班的事奉,除了為了照顧當時仍年幼的兒子而暫停服事之外。即使在入院前的聖餐主日,她仍然獻唱。除了參與香港仔堂的詩班事奉,她更參與不同的詩班獻唱,包括葛陪理佈道會、包樂佈道會、區會聯合崇拜、浸信會神學院婦女神學畢業典禮等等。

除了獻出自己的時間於教會,美玲亦在信仰上進深。她分別於2000716日及2004718日修畢婦女神學證書課 婦女神學文憑課程。對於一個小學畢業程度的人來說,功課的壓力實在不少,但她都盡力的完成學習,順利畢業。

至於2012828日,美玲因肺炎入住葛量洪醫院。不久,終確診患上末期肺腺癌 (加肺),並已擴散至淋巴、腰及背。最後更擴散左肺,以致呼吸困難。在病期間,她一直都樂觀及堅強的面對病情及疾病帶來的痛苦。自入院後,她的痛苦一直沒有離開過,只有越來越強烈,但她還經常反過來安慰別人。她一直的倚靠上主,深信上主賜予力量,並和她一起經歷、走過這段人生最後的路程。病患期間,教會的姐妹弟兄們經常在病房一起唱歌、祈禱,令不能到教會的她也能一起團契、分享。姐妹弟兄們亦從團契中、回憶人生中一些已遺忘的片段。

在最後一星期,美玲的情況惡化,呼吸越見困難,痛楚也加劇。113日下午,她的情況一度極度危急,醫生也急召家人及親友都場。結果,她捱了過去。在醫護人員的建議下,家人決定開始輪流24小時照顧她。直到118日,1213分,醫生正式宣佈美玲停止呼吸,她終於返回上主的懷中。

註:此文章為記念媽媽的記念冊《落在我們心中的天使》中生平事略之原文。

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

訃聞



先母林石美玲女士已於2012118日中午1213分,安息主懷,享年59歲。子媳隨侍在側送别。

家人訂於1130 (星期五) 晚上8時假九龍殯儀館地下A禮堂 (東海堂) 為母親舉行安息禮拜。翌日121 日早上930分舉行辭靈禮 (九龍殯儀館),之後進行火化 (鑽石山火葬場)。

註:
1. 1130下午6630,已安排專車出發往九龍殯儀館,於香港仔大快活門口上車
2.
121日早上815,已安排專車出發往九龍殯儀館,於香港仔大快活門口上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