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and-made cards

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

意氣論戲:低俗、喜劇的《低俗喜劇》


《低俗喜劇》的確低俗,但又真的是喜劇。起碼,是真心笑出來的。

故事圍繞主角作為監製,道出電影界的辛酸,尤其是中港合作的電影之困局。當中都花了不少篇幅去討論。

這套電影帶來的共鳴感,是身份認同的問題,特別是港式粗口;還有性騷擾、偷錄及上載影片等香港社會出現的表現。在劇院內,不少人聽到粗口就大笑。其實這是真的好笑還是苦笑?生活的環境的確充斥著粗口,那麼,有多好笑?我覺得只是港人被「去粗口」的電影文化 mode 了吧 (不包括外語片!)。應該存在的東西被放回該出現的地方,原來不是 taken for granted。唔怪得言論自由/ 民主都可有可無。

這套片對大陸同胞的描述,有點像80年代的論述──低下文化。當中所表達的行為包括吃不同的野味 (被視為高級食材)、性行為 (人獸交)、衣著品味差、小氣、為黑社會人士等。港人則是相反的表現。港人會否看得津津樂道?原因又會否被「港燦」的意識形態壓仰得太久?社會中的中港矛盾已到臨界?港府如果重中輕港、或邊界變得更模糊的話,差異應再如何處理?這一啖氣港人是吞還是吐?

故事一早就說政治不正確,像是個免責聲明,是亦是可預計的。不過,其中有一些具社會向度的描述卻引起我的注意。在戲棚內的那場,兩個巴基斯坦藉的男性工作人員被描述成黑工和同性戀 (手拖手)。這是港人對小數民族,特別是對印巴裔的偏見。

另外就是辦公室性騷擾了。當然主角對助手說的不是粗口,但卻被認為是言語上的騷擾。這嚴重的簡化了性騷擾。這就好像很兒嬉的就可以控告人。是否在替男士辯護?同時,因著對粗口的誤解,又為粗口、俗語、俚語文化辯護。的確,很多人不清楚內裏的意思;但是,它們是有跡可尋的。

最後想說的就是,嘗試研究電影中的身份認同是一件很有趣的活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