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and-made cards

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

意氣論戲 ── 香港真的是《騙地謊言》!

  《騙地謊言》是一齣講述大財團如何耍手段以獲取理想的結果的電影。
  
  此齣由麥廸文與法蘭麥杜 (Fargo女主角!)主演的電影,講述一大型天然氣公司,為了取得土地的開採權,派出「推銷員」向因經濟衰退的小鎮推銷 (埋手)。過程當然有不同的阻力,應付方法不外乎威迫利誘,如先壓價,再將紅利給地主 (對小鎮居民來說已很吸引)、只提利益,不提禍害、向阻撓人士動之以情、理及錢 (行賄) 等。
  
  其實整齣電影並非出色之作,講故事之能力一般,故事發展、推進亦不夠緊湊,只有一個場口是「意想不到」的。其實這個「意想不到」(如害怕洩露劇情,請不要看 footnote)[1] 的場口未出現之前已有很多伏線 (破綻);另外,此電影描述財團的手段或推銷理據其實並沒有太強的說服力。故事是大團員結局的:主角改變心意 (有良心)、又得到美人歸、小鎮亦免被收購。而音樂上,用了很多 country,就是要帶出地方舊、細、甚至落後的感覺。
  
  故事中,有幾點筆者覺得值得探討:

  1.  沒有經濟發展,小鎮  (地區) 就沒法發展,下一代的學習機會也被剝削。前途的論述就是升上好中學、好大學、好工作。 
  2. 大財團表達理據 (數據分折、調查報告) 的方式。
  3. 手段之多、之卑鄙,可以是「意想不到」的。

其實,今天香港市民是應該很清楚電影中大財團的不盡不實,實在是感同身受。幾個大集團及有關的利益團體,甚至是香港政府的所作所為,比電影更好看。硬拆碼頭、發展無視民間方案、強硬搬人家的村、甚至火燒土地…數之不盡,肯定還陸續有來,發展都的好睇過戲。而這些事件的共同主題都是發展。
  
  當發展配合「中環價值」,即如電影中男主角Steve 向家長解釋「好」的教育之重要。家長一定是心繫子女的成長,於是,不少財團、機構都利用這照顧 (如電影內常提的 caring) 來進行各自的計劃。當然,香港人已對超資本主義、超重商業味的現象麻木,甚至樂於坐享其成。連許多教會也犯下同一錯誤。

發展與價值這兩個議題非常巨大,涉及的人、事、及概念 (土地運用、土地權、抗爭、保育等等) 都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。只能輕輕的帶出問題罷了。不過,筆者還是想說多一點點。

說說報告分析與提出理據的現象。先說香港政府。香港政府不是不做報告,而是做了一些「騎呢」的報告,如說香港有多少空地、邊境融合的理據、不同地區如果不發展的金錢損失和落後其他地區等等。可惜,民間的報告,會被說成不夠專業;環保組織的報告,又會被說成跨大事實甚至是拖垮發展;結果就好似公說公有理、婆說婆有理。但實情是,模糊了事實與真相、合理也變成不合理。

另一樣要說的就是手段。有時,什麼是敵,什麼是友?敵人就真的是敵人?敵人如果不是真敵人,意圖又是什麼?同路人又真的是同路人?又會否是卧底?集結力量還是攪分化?當然,人是經常被迷惑的。人,很多時是棋局裏的棋子而不自知。而棋子賣命的所作所為,下棋之人一下子就卸得一乾二淨,可憐的只是被犧牲的棋子。

很多時,信徒卻會墜入這些陷阱中。先說教內,如什麼要發展?是教會事工、建堂吧。發展是正常不過。要資源就要原因;要發展就要數據。但當中的理由可以是不合理;不合理會形成不義的。如果過程是隱藏或跨大某些真相/ 事實,便更加是得罪了上主,又得罪了會眾。不過,再想深一點,教會的使命是什麼?要怎樣的「發展」?

再說教內。社會要發展,信徒不多不少亦會涉及。在個人層面,如在工作上,當遇上與信仰衝突時 (不是說開工吃不吃燒乳豬那種!),信徒有沒有良心作出公義的行為 (如男主角)?還是如女主角說的 “it’s just a job?” 至於教會整體方面,應該對不盡不實的組織、甚至政府敢於說不。或許有人說教會應保持中立。但如果保持中立會助長不義之風時,歪風氣繼續漫延。教會不應只對「性議題」感興趣;也應對社會議題感興趣。對於大財團的欺壓,教會更要作見證!看看碼頭工人的罷工,有多少教會敢於批判、反思?西九之發展、中區海旁、東北規劃、整體房屋政策、市民保障問題、甚至是有關官商的勾結或勾當,教會應有怎樣的回應才好?是順服掌權嗎?

最後,有關「佔領中環」,教會或信徒應有什麼合適的回應?還是先弄清楚為何要佔中?佔中的意義?後果是什麼?前、後還有什麼行動 太多問題。如果佔中是不公義之事,教會應抗拒;但如果是爭取公義之事,教會就更應抗爭。






[1]「意想不到」的就是環保組織的人其實就是大財團派人扮演的,原因是財團根本不相信人,故不需要投票決定全鎮意向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